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總結中外經濟體制弊端,經過長期艱苦探索才明確的改革方向。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探討這一問題,重溫鄧小平理論,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GDP總量攀升世界第二,上百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從低收入階段跨進中等收入門檻。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與矛盾:分配差距過大、投資消費失衡、產能嚴重過剩,等等。面對這些問題與矛盾,必須下決心推進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全社會各類資源配置的主體。從政府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逐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必然經過簡政放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存在政府與市場邊界不夠清晰的問題。由於前一階段經濟高速增長,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掩蓋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弊端日益積累顯現。
現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與地方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有著很大聯系。一些地區搞唯GDP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