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省委書記王儒林在保德縣賀家山生態工程區調研退耕還林還草及小流域治理情況。記者 李聯軍攝
3月22日至25日,省委書記王儒林深入忻州市沿黃貧困縣,就脫貧攻堅、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進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發展新理念,把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精准施策,創新脫貧方式,統籌治山治水,協調增綠增收,走出生態脫貧新路,把建設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脫貧致富的過程,變成收獲金山銀山的過程,讓沿黃山區貧困群眾與全省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省委常委、秘書長王偉中,副省長郭迎光,省政協副主席、省衛計委主任衛小春,省政協副主席、省委常務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主任姜新文參加調研或座談。
我省沿黃貧困縣是黃河生態治理的重點區域,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四天時間裡,王儒林深入靜樂、岢嵐、保德、河曲、偏關、五寨等縣,看真貧、訪民生、察實情,與干部群眾深入交流,共商脫貧攻堅、改善生態之策。
黃河大北干流位於全長725公裡的晉陝大峽谷,穿越黃土高原,是我省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是黃河泥沙特別是粗泥沙的最大產沙區。如何統籌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是最大的難題。保德、河曲、偏關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惡劣,溝壑縱橫。王儒林沿著黃河大峽谷,深入考察水土保持、生態治理、植樹造林等情況,在保德賀家山、飛龍山生態工程,河曲李家峁生態綜合治理區,了解生態治理成效。他說,良好的生態是群眾賴以生存的基礎。我省沿黃山區生態脆弱,生態建設的任務很重,要加大投入、完善機制,大力實施植樹造林、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工程,構筑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在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如何擴大群眾受益面,存在哪些困難問題,王儒林十分關心。在靜樂縣風神山生態治理區工程區、岢嵐縣虎頭山退耕還林項目區調研時,王儒林詳細了解退耕還林政策、生態補償機制、群眾收益、造林模式等,就退耕還林補貼與種地收入比較情況、群眾積極性、生態林補貼到期后群眾收益如何保障等問題深入交流,指出,在沿黃這樣生態環境惡劣的貧困山區,把生態建設搞上去,環境面貌明顯改善,老百姓脫貧增收才有可靠保障。要充分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改善生態、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要把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創新思路方法,統籌治山治水,協調增綠增收,形成強大合力,走出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脫貧之路。要認真研究讓群眾在退耕還林中受益的措施辦法,加大貧困戶培訓力度,在保証造林質量的前提下,使更多貧困群眾通過育苗造林管護獲得更多一些勞務收入。要認真研究退耕還林補貼政策到期后群眾生計問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發展接續產業,實現農民穩定增收、生態持續改善。五寨縣在退耕還林中,廣泛種植檸條灌木林,通過1畝檸條1隻羊,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在南山退耕林項目區,王儒林聽取檸條種植、養羊畜牧發展情況介紹,他說,檸條易成活、扎根深、耐干旱,成本低、收益高、見效快,尤其在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山區具有顯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各地應因地制宜,在退耕還林中積極發展生態得綠群眾得益的項目。
河曲縣南曲溝綜合治理區通過建造淤地壩進行小流域治理,大幅提高攔沙量,並形成新的優質耕地。王儒林詳細了解淤地壩防洪治淤效果、建設程序、資金來源,指出,淤地壩攔沙防洪效益顯著,利國利民,要把建造淤地壩作為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的重要工程,整合各類資金,加快推進步伐,探索坡耕地與淤地壩新增耕地置換機制,為破解造林退耕難題找出路。在偏關縣萬家寨水利樞紐,王儒林考察了水庫和發電機組,詢問防凌防汛、調水調沙、水力發電等情況,希望他們加強科學管理,確保安全運行,提高綜合效益,為黃河流域治理發揮更大作用。
王儒林始終牽挂著貧困群眾的生活。偏遠山區許多農村都已變成“空殼村”。靜樂縣鵝城鎮城庄村常住人口僅剩下5戶、9口人。他來到貧困戶王林元、楊二子家中,兩位老人分別74歲、75歲,孤身一人,度日艱難。王儒林詳細詢問他們的生活身體情況、收入來源,掀開蓋布一一察看米面油,問糧食夠不夠吃,能不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