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3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解說詞】
幾千年前,中國人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造出了燦爛的農耕文明。詩人用風雅頌、賦比興來贊譽,一唱千年。
同樣在這片土地上,今天的中國人用雙手和智慧創造出了現代化的工業文明,而且奇跡般的隻用了幾十年,便讓世界矚目,令世人驚嘆。
但是,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已變得如此珍貴。
這生命之河,將流向何處?
如何為這片土地提供永續之脈?
【解說詞】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一場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深刻變革,就此開啟。在這一《決定》中,全面、清晰地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
這是繼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一起,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中國,世界上人與自然關系最緊張的國家之一,世界上近1/5的人口生活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人均資源擁有量遠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改革開放30多年來,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翻開歷史畫卷,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中國等諸多古老文明,大多發源於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的地區。而生態狀況的急轉直下,也讓巴比倫、瑪雅等一度興盛的文明,由盛轉衰,甚至毀滅。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蜿蜒流淌,灌溉著黃土高原。然而,人類過度的開發消耗,也讓這塊曾經生長過茂林巨樹的土地,遍布光山禿嶺。
【同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資所所長 高世楫
如果我們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期間,不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那麼我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沒有了依托。
【解說詞】
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真的就如哈姆雷特式的兩難選擇,隻能二選其一嗎?
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署名文章,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一重要論斷。
擔任黨的總書記之后,習近平多次講到,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
擲地有聲的話語,體現了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宣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決心,更擔起了一份特殊的歷史重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位置。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頻次之密、推進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
2013年9月7日,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
正在這裡訪問的習近平主席,面對上千名師生,用直白的話語,剖析了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同期】習近平主席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寧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解說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斷,貫穿在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中。它打破了簡單地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生動地講述了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
遠見卓識源於親身實踐,高瞻遠矚基於深入調研。對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的深刻認識,源自於習近平長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這是一張拍攝於上個世紀80年代福建省長汀縣的照片。由於過度砍伐,這個曾經繁華富庶之地,變成了“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貧困地區。
這一切,讓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憂心忡忡。為了治理長汀的水土流失,習近平五下長汀,走山村,訪農戶,摸實情,謀對策,長汀人大規模治山治水的大幕也就此拉開。
然而水土流失讓土壤貧瘠,氮磷鉀幾乎為零,夏天地表溫度高得驚人。
【同期】福建省長汀縣水土保持事業局局長 林豫峰
夏季最高的地表溫度可以達到76攝氏度,雞蛋都可以煮熟。
【解說詞】
如何讓火焰山般的土壤恢復植被呢?
不服輸的長汀人,一次次地實驗、摸索,終於找到了先種草給地表降溫﹔草種活之后,再嘗試種能活的灌木﹔等到形成一定的地表植被之后,再種植能適應的樹種的方法。
經過10多年的艱苦治理,長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2.8萬畝,實現了從荒山到綠洲再到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
【同期】福建省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村民 黃金養
以前(收入)都很少,一年才一兩千塊錢。像現在我總共1000多畝山林,總的收入一年幾十萬塊錢。夢都不敢想,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解說詞】
長汀的生態樣本,折射出習近平清晰的生態文明理念。而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隨著他工作的軌跡,一步步在實踐中形成、豐富和發展。
上個世紀80年代,習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時候,就提出了“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反復強調,資源開發要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者效益的協調﹔而在浙江,習近平大力推動生態省建設,並直接推動當地“自然休養”“生態補償”等改革探索。
擔任總書記之后,習近平不僅把生態文明觀放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位置,而且緊緊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機遇,率領全黨,強力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補上制度短板。
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還不到一個月,下設的6個專項小組就迅速組建完成,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被放到了一個小組。
【同期】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林堅
這是一次治國理政的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轉向了應用全局觀、系統觀來進行統籌推進,這樣更加符合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訴求。
【解說詞】
然而,一個13億多人口發展中大國的生態文明體制,其框架,如何制定得更科學、更有效、更著眼長遠呢?
【同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資源的緊缺性、污染的嚴重性和生態破壞的嚴重性,已經不允許我們再像其它領域那樣,從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來推進改革。那樣可能會花費的時間更長,那麼老百姓的容忍度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中央制定一個頂層設計,從上往下去推動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
【解說詞】
中南海懷仁堂,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召開會議的地方。
在總計37次會議審議的改革方案中,有近40項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直接相關。這一項項改革舉措,不僅直面當前的突出問題,以期立行立改,而且著眼長遠發展,旨在標本兼治。
然而改革推進到深處,所遇到的難題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生態文明領域的改革更是如此,不僅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環環相扣,而且大家在改革的認識上也不統一。
2015年新年剛過,北京一個僻靜的院落,迎來了中央編辦、發改委、財政部等12個部門的負責同志。被譽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的關鍵文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開始在這裡醞釀。
由於這項重大改革要整合10多個方面的工作,觸及多個部門的“奶酪”,爭議、陣痛、醒悟、選擇,在這間會議室裡頻繁發生著。
【同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因為部門自己動自己,自己切自己,這種手術,它是很難做的。就像一個醫生給自己動手術,是很難做的。
【解說詞】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為了提高改革質量,專項小組組成了跨部門小組來共同推進。
【同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我們(專項小組)來牽頭,可能沒有自身的這個利益,站在國家全局,站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這個戰略方向上,來考慮到底去切哪些,動哪些。看到這個“毒瘤”確實應該切,那他就可以下決心切下去。
【解說詞】
2015年9月22日,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社會公布。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被鎖定在這八項制度上——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四梁八柱”,骨架在此。
【同期】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 王毅
這是一個頂層的設計方案,它主要問題是為了解決過去改革任務過於碎片化和部門利益導向的這個問題。方案當中提出了很多創新性的制度安排,包括像自然資產的確權,包括像空間(規劃)體系,這些都是一些填補空白的基礎性制度。
【解說詞】
思想上的霧霾不除,空氣中的霧霾就不可能根除。隻有有了先進的理念,才會有領先的改革。
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裡,引人矚目地提出了要樹立的6個重大理念——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
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
樹立空間均衡的理念﹔
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青藏高原的三江源。
39.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眾多的河流、湖泊、沼澤和冰川。它們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每年向下游供應水資源達600億立方米,被譽為“中華水塔”。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條塊分割、管理分散、各自為政,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常出現尷尬局面。
【同期】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園區生態環境管理局局長 星多杰
在這片區域裡有湖泊、濕地、草原,還有野生動物,以前由國土、環保、水利、林業、農牧各管各的。
【同期】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 李曉南
更主要的是什麼?在規劃和保護體系的形成當中,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林業部門一個標准,農牧部門一個標准,環保部門又是環保上有一條標准,各項標准在基層落到這個點位上的時候,都很難於操作。
【解說詞】
改革,就是要沖破傳統的博弈思維,割舍已固化的部門利益,通過更高層面的協調機制,把各類生態資源納入統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2015年12月9日,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九次會議。在審議通過的八項改革方案中,《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位列其中。
【同期】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國舫
需要蹚一蹚路。通過三江源的國家公園,來探討將來國家公園建立的一些體制,來使得它將來從產權上、從財政上、從管理上能夠不是部門分割,而是有更協調的發展。
【解說詞】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
【同期】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國舫
這個整體謀劃本身,確實是習近平總書記採用了系統工程一些主要觀點。這個布局對生態保護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從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來進行規劃以后再做這個工作,才能夠避免以后各種扯皮的活動。
【字幕】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解說詞】
這不是一張普通的地圖。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數據庫裡,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用五彩的色塊標注出不同的主體功能。
【同期】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工作人員 高崟
紅色是禁止開發區,像這個綠色的大片是二類限制開發區,亮綠色的是一類限制開發區。然后看看,像這邊這種橙色的是重點開發區。通過這個圖,我們可以做什麼用途,能開發什麼項目,都是一目了然。
【解說詞】
在這個版圖上,過去空間性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地方規劃朝令夕改等問題正在逐步解決。
繼全國28個市縣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后,海南省率先試水,成為全國首個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地區。今年“多規合一”省域改革試點再次擴圍至9個省份,推動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一張藍圖干到底”。
在這個版圖上,過去多個部門劃分生態紅線,存在的破碎問題,得到了解決。生態保護紅線全國“一張圖”,讓保護生態,隻有一條紅線。
這條生態紅線是保証國家長盛久興的生命線。面對這條生態紅線,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7個字的要求——“不能越雷池一步”。
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與寧夏中衛市接壤處的騰格裡沙漠腹地,由於地下水資源豐富,一直是當地牧民的主要集聚地。
然而記者卻拍攝到這樣觸目驚心的景象。數個足球場大小的長方形的排污池並排居於沙漠之中,遠看就像是數個黑色的湖。
【字幕】聲音來源:當地居民
【同期】
管道就從這邊通過這沙子,從那邊很多廠子裡面來的污水直接往沙子裡排放。幾乎這些沙漠裡面都排過污水,排完以后他們(廠家)過來用鏟車啥的推掉、埋掉,好像什麼都看不見了,實際上下面全是污水。
【解說詞】
內蒙古阿拉善盟騰格裡工業園區的環境污染問題被媒體連續曝光后,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批示。
一個屢拖未決的污染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同期】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夏光
總書記的這種批示,有一個巨大的案例效應。他是通過這樣的工作,進一步引起各級黨政領導者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
【解說詞】
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制定修改的法律就有十幾部之多,其中新制定和修改幅度較大的法律有6部。可以說,當今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構建起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
【同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