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永葆初心 根植沃土 ——追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2019年12月12日10:40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永葆初心 根植沃土 ——追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12月5日清晨,廣州的天氣已有一些寒意。坐落在華南農業大學昭陽湖畔的盧永根雕像基座上,擺放著一簇簇怒放的鮮花。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走過了他不平凡的89年生命歷程。作為作物遺傳學家,他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作為老校長,他打開了華南農大人才培養的新格局﹔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為人民無私奉獻,臨終前捐出了880余萬元畢生積蓄……

11月10日是華南農大110周年紀念日,12月2日是盧永根的誕辰日。這段時間,盧永根雕像前各種自發的紀念活動從未間斷。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鐘仰進說:“他理想信念堅定,道德情操高尚,仁愛之心深厚,是深受人們愛戴的‘布衣院士’。”

“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宣誓,那自己要遵守。”

——對黨和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

2018年3月10日,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盧永根已經不能來到現場。“舉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這些還記得。中國人是守諾的,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他躺在病床上說出的肺腑之言讓億萬觀眾為之動容。

祖籍廣州花都的盧永根,1930年出生在香港一個中產家庭。1941年,香港淪陷,小學六年級的盧永根被父親送回鄉下避難。在鄉下時,盧永根親眼目睹了日寇的凶殘。“亡國奴的滋味不好受啊!即使是孩子,日本兵也是稍不滿意抬手就是一巴掌。從那時起,民族復興的種子就在他心中種下了。”盧院士的夫人、華南農大教授徐雪賓說。兩年后盧永根重返香港讀中學,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那幾年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裡,他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加入地下黨,可能是會掉腦袋的。監誓人一再追問,個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屬於黨、屬於人民,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你是否確定?他毫不猶豫地舉起了自己的右手。阿盧是個重諾的人,他答應的事就一定會辦好。”徐教授深情回憶起盧永根院士生前的點點滴滴。

高中畢業后,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廣州去迎接解放。“為什麼願意放棄安逸生活回內地?因為他面向延安宣過誓,要忠誠於黨的事業,要為祖國復興效力。”徐雪賓表示,對黨和祖國的愛,貫穿著盧永根的一生。他曾三次到國外探親和訪學,親人試圖說服他留下來,都被他堅決拒絕了。外國同行疑惑他何以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盧永根說:“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2017年3月21日,盧永根院士及徐雪賓教授鄭重地在捐贈協議上簽下名字,將十多個存折的880余萬元存款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戶,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這是華農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黨培養了我,我將個人財產捐給國家。”當時,盧永根淡淡地說。

“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他家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挂蚊帳用的是竹竿,幾張椅子都用鐵絲綁過。

盧永根生前的秘書趙杏娟清楚地記得,在入院治療前,盧永根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復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著飯盒到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早在患病前,盧永根就和夫人雙雙辦理了遺體捐獻卡,願在身后將遺體無償地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阿盧說,捐獻遺體,是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貢獻。”徐雪賓輕聲說。

盧永根逝世后,為了少給學校添麻煩,87歲的徐雪賓主動搬離學校,自費住進了養老院。

“在那些不為人見的日日夜夜,他為學校長遠發展鋪就道路。”

——盧永根的治校和治學理念已經融入華南農業大學的學校精神

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盧永根,1987年。

盧永根有個筆記本,上面寫著他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

“這就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科學家和教育家身上應有的品質、責任和擔當!”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陳曉陽充滿敬意地說。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2年華南農大校長。這期間,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1987年,學校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困局,當時職稱評定上論資排輩的風氣很重,很多四五十歲的老教師都沒有辦法晉升,提拔年輕人風險很大。為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廣闊天地,盧永根專程到北京向原農牧漁業部黨組書記、部長何康請示。得到批准后,在全國率先打開人才培養新格局。

據知情者回憶,通過談話考察,在全校副教授以上會議上進行述職,系、校兩級學術委員會不記名投票,並寄到校外通過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破格晉升了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年齡最小的溫思美當時才29歲。如今,這些當年的青年才俊分別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秀人才。

發現人才,還要善於使用人才。敢不敢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和工作環境?這在當時需要相當的勇氣和魄力。辛朝安教授團隊在獸藥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盧永根一下撥出10萬元作為獎金﹔劉耀光是盧永根的優秀學生,為了能夠使其安心科研,盧永根為他建了一座專門的實驗室。

在水稻作物研究上,華南農大走出了“一門三院士”:1955年被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