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習書記在上海基層調研的第一站就選擇浦東新區”

——習近平在上海(十六)

2021年09月22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採訪對象:陳高宏,1956年2月生,安徽蚌埠人。2004年6月起先后任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區委宣傳部部長。2010年10月起先后任徐匯區委副書記、區委政法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2017年3月任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2019年4月退休。

採 訪 組:田玉玨 李 政

採訪日期:2018年1月6日

採訪地點:上海市東湖賓館

 

採訪組:陳高宏同志,習近平同志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期間,您是浦東新區區委辦公室主任、區委宣傳部部長。我們了解到,習近平同志到浦東新區調研時,您在展覽館為他作了介紹。請您談談當時的情況。

陳高宏:那是2007年3月31日,習書記就任上海市委書記后,基層調研的第一站就選擇到浦東新區。因為我從1993年浦東新區成立之初就在這裡工作,對整個情況比較熟悉,區委就安排我首先為習書記作介紹。

調研安排在那天下午,陽光和煦,春意很濃。習書記一行乘坐中巴車,跨過黃浦江,來到浦東新區展覽館。這裡有我們常設的一個展覽,位於展覽館二層。習書記拾級而上,走進展館,區委書記把我介紹給習書記,說:“這是我們區委宣傳部長,由他給您作介紹。”我很榮幸能承擔這個任務,可心裡多少還是有點緊張。沒想到習書記迎面有力地握住我的手,微笑地看著我,使我的緊張心情很快緩和下來。

我首先將習書記引到鄧小平同志的名言牆邊,上面書寫著“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就在這句話下面,我向習書記介紹了浦東新區的“前世今生”,從開發決策前的背景到飛速發展的面貌。習書記聽得很認真,邊聽邊問,入神地在鄧小平像前駐足良久。

我介紹說,1995年,浦東開發剛剛度過起步階段,有些人擔心政策會變,甚至出現一些投資觀望傾向。當時中央就提出了“三個不變”,即:浦東開發的基本政策不變、目標不變、決心不變。習書記仔細詢問:“中央是在什麼時候提出的‘三個不變’?”我向他介紹,這是1995年3月8日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期間,由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提出來的。習書記聽了點點頭。

講到自主創新時,我給習書記舉了好幾個小微企業創新的例子,比如做心血管支架、手機芯片的一些企業。習書記問我:“這些企業團隊都是由哪些人組成的?”我說都是以我國的海外留學生為主,他聽了以后很肯定,強調創新發展引進國外技術固然重要,但原創性的創新更為關鍵。

在參觀浦東新區沙盤時,他主要看了陸家嘴地區的規劃。我當時介紹說,陸家嘴的規劃是向全世界招標的,有五個國家的設計單位參加競標,歷時將近兩年,經過層層優化、比選,下了很大的功夫。習書記聽完說,一個地區的開發,規劃要先行、先導、先進,還要堅持。規劃是為整個地區開發引路的,要先研究,要具有國際視野,還要把規劃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習書記這些話都講得非常懇切,這也是浦東新區開發開放過程中一直堅持的理念。

走到“浦東為全國服務”的板塊前,我介紹說,浦東的開發不僅帶動上海發展,同時也對長三角、長江流域乃至全國各地的開發起到了示范作用。習書記聽得很仔細,他說:“浦東開發要從全國的布局來考慮,要為全國作貢獻,要發揮窗口和示范作用。”

我還向習書記介紹了浦東新區在開發開放過程中總結的黨建工作經驗。上海作為經濟中心,資金流動很大,浦東新區如果不抓廉政建設,就會出現“大樓建起來、官員倒下去”的局面,所以就要用一流的黨建促進一流的開發開放,正如我們在展覽中突出的一句話:“開發到哪裡,黨的建設到哪裡。”習書記聽了非常贊同。

介紹接近尾聲的時候,我作為一個長年在浦東新區工作、見証浦東變遷的親歷者,向習書記作了一個總結性概括:浦東開發開放取得的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的意志、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願望有效整合,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大型城市改造的跨越式發展。習書記聽了,頻頻點頭。

隨后,習書記又調研了上海光源工程和中科院浦東科技園建設情況。他在上海光源工程建設現場,聽取了工程進展情況介紹,察看了工程主體建筑外觀、“真空與機械預准直”實驗大廳、直線加速器、增強器和工程總體規劃模型等。他肯定上海光源對於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鼓勵科研團隊要更好聚焦國家戰略、服務國家戰略,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多作貢獻。

採訪組:我們能感覺到,您當時的這番講解不同於一般性講解,道出了您理解的浦東新區成功之道。當時您是怎樣解釋這一成功之道的?

陳高宏:因為考察日程很緊湊,我邊引導觀看展覽邊向習書記解釋,大致從三個方面對浦東新區開發開放的階段性成果作了說明。一是規模總量超出預期。上世紀90年代初,浦東剛剛起步,整個浦東地區的生產總值隻有60億元,稅收才5億元。當時我們立下雄心壯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