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砥礪奮斗
分享

總書記說到過這樣一些英雄

本報記者  溫紅彥  宋靜思

2021年09月30日10: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褒獎英雄模范、弘揚英雄精神,踏尋英雄、緬懷英烈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多個場合講述英雄感人故事,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號召全黨全國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總書記強調:“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中,每當遇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有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近代以后,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無數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繼,無數平凡英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

他們猶如一顆顆星、一盞盞燈、一簇簇火,光耀天空、燭照大地,推動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程。

永志不忘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

天安門廣場的南北中軸線上,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聳立。

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人民英雄紀念碑東側的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總書記指出:“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偉大覺醒,催生了中國共產黨,點亮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光。

“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方志敏等無數仁人志士都如此滿心期待、滿懷憧憬。

1922年,方志敏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激動地寫道:“從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

1935年,方志敏不幸被捕。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仍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著名篇章,成為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食糧,給無數華夏兒女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2019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工作結束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是方志敏同志犧牲前留下的錚錚誓言。”

“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講述許多革命先烈忘我追尋理想之光、舍身保護信仰火種的感人故事。

——“劉仁堪烈士在就義前,敵人殘忍地割下了他的舌頭,他仍然用腳蘸著流下的鮮血寫下‘革命成功萬歲’。”

——“江善忠烈士留下血書,‘死到陰間不反水,保護共產黨萬萬年’。”

——“夏明翰身陷牢獄堅貞不屈,在給妻子的家書中發出‘堅持革命繼吾志,誓將真理傳人寰’的豪邁誓言。”

——“在湘江戰役中,陳樹湘烈士‘斷腸明志’的事跡十分感人,真是‘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

…………

為了理想中“可愛的中國”,無數革命先烈高擎信仰的火炬,義無反顧地踏入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洪流中。他們臨危不懼、前赴后繼,他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

2020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工作結束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抗日戰爭時期,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楊靖宇將軍領導抗日武裝冒著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同數倍於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犧牲時胃裡全是枯草、樹皮、棉絮,沒有一粒糧食,其事跡震撼人心。”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開始大舉侵佔中國東北。1932年,楊靖宇受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面對日軍瘋狂鎮壓,楊靖宇充滿斗志:“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隻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

1940年2月,楊靖宇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五晝夜后,在濛江縣(今吉林省靖宇縣)壯烈犧牲。

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在抗日戰爭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洒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

2014年,歲逢甲午。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一位英雄母親的抗戰故事:“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面對沉重的打擊,鄧玉芬硬是咬牙挺住了。她臉上的笑容少了,但對抗日工作更積極了,對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