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

唐加福

2025年05月20日08:53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保障。在“十四五”收官的關鍵一年,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發展特征,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高質量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經濟高質量發展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具有豐富內涵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是內在統一的,解答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即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發展為了誰。

實現什麼樣的發展,不僅體現經濟發展的形態,也體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導向。從發展的形態來看,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動態把握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質的有效提升是前提,是約束條件,隻有在質的提升下實現的量的增長才可持續、才更有意義,才是高質量的經濟增長。這裡的質不僅體現為經濟指標和社會事業發展指標,更體現為不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合理性、穩定性。如果沒有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將不可持續﹔如果沒有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將是無本之木。因此,從目標導向看,經濟發展不能一味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以速度論英雄,而是要將高質量發展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怎樣實現發展,體現在經濟發展方式、增長動力、發展區位、發展方向等方面。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屬性,不僅體現為發展方式是通過綠色發展、科學發展實現量的增長,通過創新驅動發展、轉換增長動力找到新的增長點,包括產業增長點、消費增長點、投資增長點、區域增長極和開放增長點﹔還體現為發展區位是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即城鄉協調、區域協調﹔更體現在發展方向是可持續發展。這就對當前的發展方式和增長動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強調通過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實現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強化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作用,持續發揮人才、教育等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發展為了誰,是一個國家最深層的價值取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歸宿。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不僅要求有高水平的教育體系、高效率的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體系,更要求有優美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既不是部分人小范圍的富裕,也不是隻重物質而輕精神的片面富裕。高質量發展是國家富強的重要基礎,國家富強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實現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最根本、最深厚的基礎,也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堅實支點。

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新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也從系統視角以及時間和空間維度體現了經濟發展的系統性、可持續性和協調性。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體現為經濟發展在要素投入、運行過程和運行結果的整個過程都體現著高質量的要求。從要素投入來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科學論斷,強調了科技、人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從運行過程來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過程,是推動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過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過程。從運行結果來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續性,體現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鮮明特征,是兼顧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體現在經濟增長既包含增長速度的可持續也包含增長方式的可持續,經濟增長由要素投入驅動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以科技進步為主的中高速增長,不再是重數量輕質量、重規模輕結構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而是追求創新驅動、結構升級、質量追趕的內涵式發展。社會的可持續性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生活等領域,還體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環境的可持續性是指發展模式的可持續,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轉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方式,追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性,不僅體現在城鄉協調、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協調、各區域協調的國內循環發展,還有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協調發展。從國內循環發展來看,實現城鄉、大中小城市以及區域的協調發展,不僅體現在居民收入差距的縮小上,還體現在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度、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差距的縮小上,是形成新發展格局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條件。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來看,要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內國際循環順暢聯通,這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作者系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