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08:32 來源:中國軍網222
1938年8月12日夜,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採取多路協同、分兵合擊、攀越突入、火攻摧毀等戰術,對句容縣城發起了攻擊,摧毀了日軍在城內的多處據點。此次戰斗是新四軍進入江南后,首次集中1個團的兵力進行作戰,也是首次攻入被日軍佔領的縣城。
周密偵察,嚴密部署。1938年6月,新四軍第1支隊挺進茅山地區,開始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8月初,為配合國民黨軍一部向蘇南丹陽、武進的進攻作戰,新四軍第1支隊決定由第2團襲取句容縣城。
句容縣城南倚茅山、東連鎮江、西接南京,東北依長江並與揚州隔江相望,距南京40余公裡,是南京的東南重要門戶,也是日偽軍在蘇南地區的重要據點,更是連接南京和杭州的重要交通樞紐,其城北飛機場為日軍的重要航空基地。
為確保戰斗勝利,第1支隊先后採取偵察人員化裝潛入、附近群眾提供線索、內線人員提供情況等方式,基本摸清句容守敵的兵力配備、工事構筑等城防部署情況。句容縣城雖城牆堅固、防御工事完備,日偽軍武器裝備精良、彈藥充足,但守敵兵力約1個中隊150余人,規模較小且分散駐守在天主教堂、4個城門、偽縣政府和北門外飛機場等多個據點,同時偵察得知小南門附近有水洞和坍塌的低矮城牆可供利用。
第1支隊經慎重研究,決定採取多路分兵合擊、警戒阻敵增援、多點破襲掩護的戰法攻取句容縣城。具體作戰部署為:以第1營為攻城主力,率先肅清東南門之敵,而后進佔商會和偽自治會,最后攻擊偽縣政府和天主教堂﹔第2營在東昌街一線實施道路、橋梁破襲,以警戒、遲滯鎮江方向增援之敵﹔第3營襲擊北門外飛機場,以切斷敵可能的空中支援﹔支隊特務連配合地方武裝一部,在天王寺至句容間的五港、雙廟、張廟一帶構設伏擊陣地,以破壞公路阻敵增援,掩護攻城部隊作戰行動。同時,針對戰斗可能出現的各類不利因素預先謀劃應對之策,並積極動員附近群眾組成運輸隊、擔架隊,協助准備攻城攀爬雲梯和填埋護城河用的稻草,細致做好攻城相關准備工作。
乘夜逼近,兩路突入。8月12日下午,第2團在團長張正坤、參謀長王必成率領下,由麾東向句容縣城機動,進抵縣城東南約2公裡的吉利附近地域隱蔽休整。為達成突襲效果,待夜色漸濃后,第1營乘夜暗逼近縣城小南門。不料,日軍已修復小南門附近的水洞,還修補加高了小南門坍塌的低矮城牆,致使第1營原先擬訂的利用水洞爬入、翻越矮牆突入的作戰計劃無法實施。在當地群眾的協助下,第1營充分利用守敵警戒不嚴密、城門之間無哨兵等有利時機,搭設雲梯快速突入城內。雖然附近的狗吠聲引起東南門守敵哨兵的注意,但未引起敵警覺和出動。第1營趁敵不備發起猛攻,在未遭遇敵頑強抵抗的情況下順利佔領東南門。
與此同時,襲擊北門飛機場的第3營,在未遭遇敵人的情況下進佔了飛機場,對機場設施進行破壞。隨后,第3營留下1個連的兵力擔任警戒和鉗制北門之敵任務,以1個排的兵力對東昌街來路之敵實施警戒,其余兵力由東門入城作戰。特務連則與地方武裝配合,全面展開破壞交通要道的工作,以掩護、配合攻城部隊的作戰。
趁勢追擊,火攻殲敵。第1營、第3營分別從東南門、東門趁勢沿街道向商會、偽自治會、天主教堂等敵佔據點展開猛烈攻擊,一時間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第2團官兵奮勇追擊、猛打猛攻,經過激烈巷戰,相繼進佔商會、偽自治會。在攻佔偽自治會據點時,遭遇樓上日軍頑固抵抗,在難以快速殲敵的情況下,採取火攻焚燒的方式,燒傷日軍及漢奸10余人,攻下據點。
第2團主力進至偽縣政府和天主教堂附近時,從混亂中反應過來的守敵依托完備的工事頑強抵抗,企圖固守待援。為減少部隊傷亡,王必成命令採取正面火力封鎖、翼側火攻等方式,牢牢壓制據點守敵,進而摧毀敵據點,解救被關押的群眾。戰至13日上午,第2團在完成預定作戰任務后從容由東門分批撤退。守敵企圖利用東門城頭對我撤離部隊實施火力追擊,第2團掩護部隊採取交通破襲、火力壓制等方式,有效遲滯和延緩了日軍追擊速度,迫使敵中斷追擊、退守句容。此戰,我軍共斃敵40余人,繳獲步槍2支、手榴彈2箱、子彈5000余發及一批軍用物資。
此次作戰,精准的情報和周密的計劃是制勝的基礎,第1支隊充分發揮軍民聯合抗日優勢,採取多種方法進行偵察,並以詳細的情報為支撐制訂攻城計劃,做到謀定而后動。靈活機動的戰術運用是速勝的關鍵,第1支隊注重發揮我軍突襲、夜戰、近戰等優勢,有效抵消了敵人的火力和城防優勢,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擊要害,速打速撤,致使守敵來不及反應。同仇敵愾的軍民協同是全勝的保証,第1支隊以秋毫無犯的嚴明紀律、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贏得群眾支持,成立地方抗日武裝,激起軍民共同抗日的熱情和斗志。鎮江、句容、金壇、丹陽等縣地方武裝和群眾全力支持抗戰,積極展開破壞交通、佯動牽制、物資運輸、制作簡易攻城器械等工作,有力配合了攻城作戰的順利實施。
句容戰斗,是新四軍在蘇南地區首次成功實施的縣城攻堅戰,意義重大。一是開創了“夜間突襲、速戰速撤”敵后游擊戰新模式,驗証了游擊戰與運動戰結合的高效性,取得了攻城經驗,為后續作戰提供了范本。二是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有力警告了漢奸自治會,並給予南京至鎮江、南京至杭州沿途之敵以極大威脅,起到了調動、支配和分散敵人的作用,使日軍不得不從南京、鎮江調動一部分兵力來增強交通線及各城市的守衛。三是以不可辯駁的事實戳穿了日軍“后方穩固”的謊言,打破了民眾對日軍的恐懼,鼓舞了軍心士氣、提升了抗戰信心、凝聚了抗戰力量,為后續根據地建設奠定基礎。(薛閆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