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
2025年08月25日08:23 來源:學習時報222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鮮艷的紅旗匯聚了無數先烈的鮮血,伴隨我軍艱苦卓絕的發展壯大歷程,人民軍隊戰場救治也譜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紅軍建立初期,戰斗頻繁,戰場救治條件極為艱苦,醫療救護組織尚不健全。面對缺醫少藥,無力對傷病員進行有效救治的現實狀況。紅軍官兵充分發揮創新精神,缺醫少械,就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砍來竹子制作鑷子、軟膏盒和便盆等,採取杉木板制作護木,把剃刀消毒作為手術刀,拿土布代替紗布。
為便於部隊作戰,將傷病員和戰斗員分開,組建了衛生隊,專門收容治療傷病員。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部隊在井岡山會師以后,召開黨代表大會明確規定:在紅軍組織中要特別健全衛生隊、擔架隊……並須訓練專門人才,擔架隊在每營可設擔架排。從此,“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作為鞏固軍事根據地的三項措施之一,把戰場救治與衛生工作作為軍事、政治斗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古田會議把關心愛護傷病員作為制度規定下來,要求官長應當隨時去看望、安慰傷病兵,對傷病兵談話時“須站在同志的地位,用誠懇的態度和他說話”。這一規定,從根本上破除了舊軍隊歧視、虐待傷病兵的陋習。長征中,紅軍要求醫護人員把救死扶傷作為神聖職責,強調不許失掉一個傷病員,想盡各種辦法止血,有骨折的上夾板,有子彈的取子彈,嚴密消毒,消滅化膿。這一戰場救護的重要原則,確保紅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護,有力地鼓舞了軍心士氣。
這一時期,確立了戰場救治為革命任務服務,一切為了傷病員的群眾路線,重視預防,兼用中西醫治療傷病員,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衛生干部,以及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等人民軍隊衛生工作的一系列方針、原則。
抗日戰爭時期
抗戰時期,各部隊任務區域高度分散,大小戰斗頻繁,交通條件滯后,傷員轉運困難。八路軍總衛生部根據抗戰初期的戰爭特點,研究出台《暫行衛生法規》,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加強火線搶救。一般以團為單位開展戰救行動,團救護所由衛生隊人員組成,按手術、換藥、看護、搬運等分工設組,部署在主攻營后側有利地形。戰斗中,將營救護所展開在主攻連附近,承擔前接火線傷員和補充包扎任務。配齊連衛生員,明確衛生員隻做包扎、止血、固定和搬運,開展群眾性的自救互救教學和急救包使用培訓。對傷員進行初步救治后,及時組織分類留觀或后送。
改進戰救技術。白求恩醫生來華后,針對八路軍后方醫院創傷感染嚴重的情況,提出醫療隊上前線,開展早期手術治療的建議,白求恩提出:受傷后24小時內必須及時清創,骨傷應立即上夾板,以預防創傷感染和減少殘廢、死亡。各部隊採取多種辦法預防創傷感染和合並症,區分感染創傷或非感染創傷,針對性實施清洗消毒,改善換藥方法。1938年,白求恩還在晉察冀軍區后方醫院倡導建立了志願輸血隊,發動部隊指戰員、醫務人員和群眾無償獻血。輸血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挽救了大量失血傷員。
完善保障體系。在戰爭實踐中,多數部隊都建立了一套適於游擊戰的衛生裝備,其特點是:體積小,功能全,使用方便,攜帶輕便。充分利用各種運輸工具,包括汽車、馬車、擔架等,組成后送梯隊,確保傷員能夠得到及時轉運。到抗戰中后期,師和軍區以上醫院,大都可以實行清創擴創、截肢、彈片摘除、血管結扎、骨折固定、胃腸吻合等戰傷手術。對骨折傷的治療有了顯著改進,降低了傷員殘廢和死亡率。
在分散游擊的抗戰環境中,八路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奮力開展戰傷救治,有效地降低了傷病員死亡和致殘率,大量傷員康復歸隊。平型關伏擊戰、百團大戰、冀中“五一反掃蕩”等重要作戰任務中,戰場救治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從小范圍摩擦逐步走向大兵團正面激烈對決,為保障軍隊戰斗力和指戰員生命安全,人民解放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戰場救治。
建立完善的野戰醫療體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制定了《戰傷處理暫行簡則》,規定了火線救護工作的明確任務和技術要求:戰地救護主要任務為緊急包扎、暫時止血、臨時固定、脫離火線,即包扎、止血、固定、搬運4項技術。火線4項技術的推行,極大提高了戰場陣地救護水平。隨著戰爭資源的豐富,解放軍建立了一批前線急救站、后方醫院和康復中心等,這些醫療機構配置了必要的醫療設備和藥品,確保傷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陸續引進現代化醫療設施,如便攜式X光機、輸血設備等,提高了救治效率和准確性。
加強醫務人員培訓選拔。在解放戰爭時期,許多醫務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因此軍隊開展了廣泛的培訓課程,提高醫務人員的救治能力和技術水平。此外,軍隊還從各地招募和選拔優秀的醫務人員加入救治隊伍,確保傷員得到專業、高效的救治。著眼盡快提高戰傷救治成效,各解放區部隊剖析二戰中軍事強國的野戰外科經驗,廣泛學習應用戰傷救治新技術。
持續改進戰救技術和管理。同時,軍隊還加強了救治工作的組織和管理,優化了救治流程,確保救治工作高效運轉。1946年10月,晉察冀野戰軍發布《野戰救護治療工作暫行條例》﹔1948年1月,東北軍區召開衛生大會,制定了早期切除術、間斷交換繃帶、休克處置、戰傷骨折固定、頭胸腹部戰傷處理、戰傷截肢、破傷風預防及處置等系列戰傷醫療條例,將戰傷救治技術的規范化、制度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通過不斷改進和創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實踐中探索形成了攻堅戰、防御戰、追擊戰、渡江渡海等不同類型戰斗的戰場救治策略,為后續的戰場救治和醫療發展提供了寶貴借鑒。
抗美援朝時期
志願軍入朝作戰是新中國成立后我軍第一次赴國外執行作戰任務,由於戰爭環境的惡劣和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的代差,傷員數量眾多且救治條件有限,抗美援朝戰場救治經受了極為嚴峻的考驗。
因地制宜實施戰場救護。敵軍炮火猛烈,我軍一線戰創傷救護需求突出。志願軍在戰場上,設立了多個急救站和包扎所,配備有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和必要的醫療設備。這些急救站和包扎所能夠迅速對傷員進行初步救治,控制出血、包扎傷口、抗休克等,為后續治療創造條件,並摸索出一套具有我軍特色的山地搶救經驗。針對多發傷情,簡化急救藥材目錄,初步實現了標准化供應。開展實戰總結反思,調整組建抗休克室、復蘇室,有效減少了戰傷死亡。成立野戰供血組織,保障前線醫院和師救護所實施輸血治療。
靈活機動開展醫療后送。由於戰場地形復雜、敵情多變,志願軍傷員轉運尤為不易,往往先是人力擔架進行山地轉運,再經由運送物資的軍車,最后換乘鐵路回國醫治,救治人員需要具備高度的應變能力。他們根據傷員傷情和戰場地形,合理安排后送路線和治療方案,採取了就地救治、后送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傷員檢傷分類工作和陣地戰醫療后送體系,優先救治重傷病員的同時,確保前線有限資源實現輕傷病員留治。
及時應變,注重衛生防疫。因為對朝鮮半島醫學地理、流行疾病情況不夠熟悉,志願軍入朝后曾發生大批凍傷、營養缺乏症、夜盲症、虱媒傳染病等疾病。軍隊衛勤機構在有序組織戰傷救治的同時,針對低溫、虱媒傳染病、營養不良等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逐一提出解決方案,包括成立接種疫苗、成立野戰機動傳染病醫院、抽調專家組成一線檢驗隊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衛生防疫制度。
戰救猶如戰爭中的矛與盾,隻有矛尖盾固,不斷建強“打仗型”衛勤,方能捍衛和平安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