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省委理论中心组集中三天半时间,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非常重要,收获很大。对于我们全面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各项工作、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高举旗帜、坚定道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通过出席党的十八大,认真学习研读《报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我感到,《报告》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了理论上的系统性、思想上的深邃性、政治上的坚定性,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越学越感到倍受鼓舞,越学越感到责任重大,越学越感到充满信心。下面,我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谈一谈学习体会。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和《礼记》中,对“小康”社会做了描述,是与“大同”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理想社会。现在我们党提出的“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是小平同志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和理论创造。1979年12月,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和“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1986年,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对小康的含义进行了具体解释。此后,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了我们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以后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做了专门阐述,内容不断丰富。十八大又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我理解,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保持连续性。发展目标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总体目标,也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任务。从最初小平同志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达到800美元的小康,到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从“解决温饱”到“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表明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提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