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提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厉行八项规定开局,打“老虎”拍“苍蝇”,形成雷霆万钧之势,极大振奋了党心民心。但在正风肃纪的“新常态”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重又抬头。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澄清和纠正,树立正确导向,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坚决抵制“过头论”“刮风论”“影响论”“矛盾论”,把思想统一到从严治党、强力反腐的精神上来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正风肃纪的发条越拧越紧,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少数党员干部认为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太严了,紧箍咒太紧了,反腐败太过了,出现“过头论”、“刮风论”、“影响论”、“矛盾论”等错误论调。有的认为打“虎”打狠了,干部查多了,过头了,搞得干部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有的认为抓作风抓严了,矫枉过正,搞得“为官不易”,甚至“官不聊生”。有的认为当前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来势确实凶猛,但可能就是“一阵风”,刮一刮就会过去,不会持久,指望这阵风早点过去。有的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协调统一,抓党风廉政建设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有的认为反腐败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一些干部的担当精神、进取意识和工作激情退化,怕出事、怕得罪人被告状,“为官不为”,当“太平官”、“混混官”、庸官、懒官。有的认为清廉为官和事业有为是矛盾的,二者不可能兼顾,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就不能抓经济发展了,抓经济发展就不能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清官就不能当能官,当能官就不能当清官。
以上错误论调在一些党员干部群体中和社会上有一定市场,其目的就是希望调整当前出重拳、下猛药、强力反腐的方针政策,让正在拧紧的作风建设发条松下来,正在发力的反腐败战车停下来。如果不及时纠正此类认识,任其蔓延,势必损害反腐败业已形成的良好氛围和大好局面。“开弓没有回头箭”。腐败问题是大问题,是大病、重病、顽疾。只有大病大治、重病重医,用猛药祛顽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才能不断增强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全体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做清醒人、明白人、局中人,坚决破除“过头论”、“刮风论”、“影响论”、“矛盾论”,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
从严治党、强力反腐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因反腐而垮台的王朝,只有因腐败而丢失的政权。产生“过头论”、“刮风论”、“影响论”、“矛盾论”等错误论调的根本原因,是对反腐败形势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正确看待当前从严治党、强力反腐的态势,认清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从严反腐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关键之举。腐败是侵蚀政党肌体的毒瘤。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可以说,执政党内部的严重腐败,是导致政党垮台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是致命因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根本上是为了解决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的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只能继续深入,不能半途而废。同时,我们在看待党内腐败现象时,要区分主流与支流,认清现象与本质。应当看到,党内的主流情况是好的,决不能看得一团漆黑。所谓“下真格儿反腐就会亡党”,是极端错误、极为有害的伪命题。
从严反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而腐败和不正之风对市场的非正常干预和深层扭曲,造成了资源配置的错位。惩治腐败和纠正不正之风,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干预和扭曲,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改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在改革进程中,必定会阻挠。要想赢得改革攻坚战的胜利,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强力反腐就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一把利剑。要想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必须用好惩治腐败这把利剑。
从严反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