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艳 李 欣
2025年05月18日08:14 来源:光明日报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枚褪色的布质臂章。长9厘米,宽6厘米,正面以蓝色方框为底,手书楷体“八路”及年份,背面印有“尽忠职务、严守纪律、实行主义、完成革命”字样,落款为“西安宝华新制”。这枚臂章的主人是时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
为什么叫八路军?这还得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说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亡之际,国民党当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两党摒弃前嫌、共御外侮。同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两把菜刀闹革命”、参与领导南昌起义的贺龙被任命为第120师师长。这枚臂章正是八路军改编初期统一配发的标识,方寸之间,见证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风云。
改编后的八路军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采取独立自主的作战原则,保持了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人民军队本色。1937年9月,贺龙率第120师主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雁门关等地袭击日军。1938年3月,贺龙指挥部队采取断敌补给、迫敌出逃、于运动中歼灭敌人等战法,歼敌1500余人,先后收复了7座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贺龙又于1939年1月率部挺进冀中平原,粉碎了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连续围攻,一个月内四战四捷,令敌人闻风丧胆。日军把贺龙视为严重威胁,决心将其剿灭。于是,在1939年4月23日,日军吉田大队开始“扫荡”河间县齐会地区。出发前,吉田特意命令部下尽量多携带弹药,各种炮弹、手榴弹、掷弹筒装了几十辆大车。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贺龙提出,在平原地区要胆大心细,行动迅速,抓住战机,主动进攻,采取“白天固守,夜间反击,连续包围,不断杀伤,最后歼灭”的作战方针。
战斗打响后,日军在顽强抗击的八路军面前毫无办法,进攻屡屡受挫。恼羞成怒的吉田,下令施放毒气弹。这时,贺龙正在齐会村北面的大朱村指挥战斗。突然,日军打过来几发毒气弹,有的就在贺龙附近爆炸了。顿时毒气弥漫,贺龙与师司令部的20多人都中了毒,头晕目眩,呼吸困难,泪流满面。医务人员赶来抢救,并要求贺龙立即离开。贺龙坚决不同意,休息片刻后又起身继续指挥作战。贺龙中毒不退、沉着指挥的壮举,充分体现了臂章上“尽忠职务”的誓言,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激战至25日黄昏,八路军共毙伤日军7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轻重机枪20挺、步枪200余支,取得了平原游击战争中以外线速决的进攻打歼灭战的经验。从此,冀中老百姓把八路军称为“神兵”。
20多年后,原八路军第120师副官处处长杜世兴将这枚珍藏已久的臂章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臂章上的蓝色墨迹虽已微微晕染,布面布满褶皱,但所承载的信念却历久弥新,仿佛诉说着贺龙运筹帷幄的英姿,以及万千八路军将士用鲜血铸就的抗战功绩。
(作者:徐 艳 李 欣 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陆军边海防学院)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