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峰 姚奕 谢磊 万鹏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深思熟虑,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系列论述。两会前夕,人民网记者通过基层采访、专家解读、网民连线等形式,撰写并刊登8篇深度报道,充分反映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全面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工作系列论述的思考和实践,为我国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主动打好决胜仗,赢得全年开局红。
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一方面我国钢铁产量严重过剩,但仍然需要进口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甚至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
在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一些“大路货”蔬菜瓜果供大于求、价格低迷甚至滞销,而另一些特色鲜明、品质过硬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这些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感知到的经济现象,都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当下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症结——经济结构性矛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面对当前“四降一升”的结构性矛盾,担负着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繁重任务的中国经济,如何才能“识水性、顺洋流”?
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侧,一时是个新鲜词汇,当下,已成为高频热词,被海内外各界人士高度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改革的基本路径已经明晰,将引领中国经济驶向新航道,打开新局面。
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这是1月4日下午,习近平考察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结构性改革是一道必答题
如果说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者”,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以实现努力赶超;而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慢下来是必然趋势更是客观需要。与发展增速下降相伴相生,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四降一升”,是当下结构性矛盾的主要体现。
有学者分析指出,以往,一旦经济增速慢下来,宏观调控常用“两只手”:一是宽松货币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二是积极财政政策,用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扶持。其主要落点都在需求侧。这有利于为经济下滑“刹车”、为启动经济“点火”,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
问题倒逼改革,闯关破解难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与之前追求速度赶超的“赶路者”相对应,当下的中国需要全面审视发展矛盾、着力克服结构性缺陷,转变为一个“道路优化者”。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纵观历史与现实,深刻洞察经济发展大局,为了解决经济结构问题,逐步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战略。
——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
——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